“禁烧大战”终结者

发布时间:2023-08-19 作者: 哈希游戏官网

  祸福相依,人生如是,秸秆如是。祸者,因“烧”而草木皆兵;福者,获善用而利国利民。

  一边是农民不惜以身试法明里暗里点火,一边是地方政府部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千方百计“禁烧”。一根小小的秸秆,却引发了一场名符其实的“禁烧大战”;一边是面临环境污染加剧的严峻形势,一边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而环保和民生之间,并不是一道简单的单选题。如何二者兼顾?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精英往往在民间。福建众知木结构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知木结构)、厦门众知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知化工)总工吴冬平提出的围绕循环经济发展高品质生物质建材、构建绿色建筑的新兴起的产业的“绿色生物质建材产业集群战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不但利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还能从源头增加农民在秸秆等生物质建材原料的收益,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原料储存回收工作,二者兼顾,利国利民。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室主任、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刘卫民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用市场配置的方式带动全产业链“万众创新”,这样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模式值得鼓励,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之道。若推行得当,无疑会成为“禁烧大战”的终结者。至少,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有生力量。

  针对生物质建材的研发应用,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发展生物质建材一直都是国家支持鼓励的,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都安排了很多项目资金研发生产。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公司开始自主研发,引进了不少先进的技术设备,产品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应用方面发展势头良好,产业链上下游结合得也很紧密。但他也同时指出,生物质建材概念很大,在应用推广方面,需针对不一样类别的技术、产品和项目具体论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生物质建材还要进一步扎扎实实地搞研发,尤其是工程试验,今天做的行,三五年后行不行?三五十年后如何?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一些时间去检验”。

  用“一根秸秆引发的大战”来形容当前秸秆焚烧和禁烧的现状,毫无夸张的成分。尤其是在“禁烧”工作方面,采取的措施可谓五花八门。防控机制方面。不少地方都采取了各镇(街道)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建立巡查队伍,镇包村、村包组、分片包干,启动常态化巡查工作,要求做到“一处不冒烟,不着一把火”。

  宣传和成效方面。“焚烧秸秆时,就是坐牢日”,近日在河南乡村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类似的标语引发网友围观。这些标语并非口头吓唬人,据新闻媒体报道,河南一农业大县,今年秋季秸秆禁烧期间先后拘留了100多人,罚款、训诫数百人。

  执法手段方面。为禁止农民焚烧秸秆,各级政府部门采取的手段可谓十足的“高大上”。比如陕西,西安市环保局建立了市、区(县)两级秸秆禁烧现场执法检查队伍,根据卫星遥感监控信息,现场核查认定焚烧秸秆着火点。兴平市安装了30多个红外激光高速摄像头“360度无死角、24小时全面远程监控”。更有甚者,渭南市环保执法人员今年还首次使用无人机巡查监测。如此严阵以待,但收效却甚微。国家环保部通报称,近两周在20个省(区)共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862个,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污染防控形势严峻。

  舆情方面,焚烧秸秆因近期北方多地遭遇严重的雾霾天气而成为“众矢之的”。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说明秸秆焚烧和雾霾之间的必然关系,但焚烧秸秆对环境的影响却不容置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对媒体表示,在气象扩散条件不利时,秸秆集中焚烧会助推雾霾天气发生。

  “禁烧令”为何禁而不止、农民为何知法犯法?一方面烧秸秆是传统惯,等于为来年耕种施一次肥,且省了搬运辛苦和存放不便的问题。尽管近年部分地区有企业回收秸秆的政策,但因无利可图而令农民感觉费时费力不划算。恐怕这句“不划算”,才是问题的根源。对焚烧秸秆采取的“围堵战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收效却甚微不说,群众的对抗情绪也在不断升级。

  与秸秆“禁烧”相对应的,是国家对绿色建材和利用秸秆等原料制造的生物质建材应用的鼓励。今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要求开展“建材工业绿色制造行动”和“绿色建材评价标识行动”。同时提出“发展木结构建筑”和“全力发展生物质建材”。而全力发展生物质建材重点在促进木材加工和保护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利用农作物秸秆、竹纤维、木屑等发展生物质建材,优先发展和使用生物质纤维增强的木塑、新型镁质建材等围护用和装饰装修用产品。鼓励在竹资源丰富地区,发展竹制建材和竹结构建筑。而早在2013年,习在考察格林美武汉分公司时就曾说:“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甚至“是一门艺术”。

  今年9月25日发布的《中美元首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到,中国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将到50%。因此,绿色建筑一定要达到近零能耗、近零排放的新要求,必须最大限度节材节地节能,利用清洁能源降低环境负荷。吴冬平表示,生物质建材板可应用于各类型的建筑中,替代黏土砖、水泥空心砖及现浇混凝土墙、地面板等。可大量减少烧炼这些砖或水泥的煤、电能耗,由此减少碳排放及大气热效应影响。减少秸秆燃烧连带引发的负面影响,大幅度增加农民收集售卖农作物秸秆的收入。用生物质建材建设的绿色建筑,很容易实现近零能耗、近零排放的“双零”目标。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墙体材料革新处处长何任飞在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生物质建材最大的特色就是低碳环保、循环利用,如果围绕循环经济发展生物质建材,将构建出一个庞大的绿色建筑新兴产业。

  一边是秸秆等生物质建材原材料的“无处可去”,一边是绿建对生物质建材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原本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但现实的情况是,这一对供需关系因被一堵“高墙”堵住而无法融通。尽管环保部发文要求各地政府“督促各市县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但通过“禁烧大战”的情况去看,“综合利用”的力度微乎其微。

  其实“综合利用”的途径并不是问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农业专家程备久此前曾建议通过适量秸秆还田,再加上秸秆发电、秸秆造纸、秸秆板材等多种方式综合利用消化秸秆,把秸秆资源变废为宝。

  尽管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了秸秆利用的可行之道,但要实际做到,却并非易事。很多时候,因各种现实客观因素的制约,从理论到实践,往往横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刘卫民对此分析认为,虽然国家慢慢的开始鼓励秸秆的资源利用并进行适度补贴,但是受制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科技转化程度和经济收益都十分有限,严重制约着秸秆的利用水平。

  一边是农民的切身利益,一边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战略,涉及国计民生的两件大事,却因科技转化程度和经济收益陷入了有路难行的困境。从小急公好义、近年始终致力于绿色建材研发的吴冬平有些坐不住了,“活人岂能被尿憋死”,甩出这句话后,吴冬平决定结合自己熟悉的木结构建筑领域,先解决秸秆利用的第一道难关研发技术,开始系统地研究怎么样才能保证将秸秆等生物质原料变成高品质的绿色建材。

  秸秆作为一种生物质材料(植物秸秆、木竹加工剩余物、废纸等),具有天然的保温、隔热、隔音性能。长久以来,如何将其作为建筑材料使用,人们进行了不断研究探索。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生产出纸面草板,并制定了国家标准【建筑用纸面草板(原国标GB9781一88)】。然而,由于防火、防潮、防虫等技术问题,制约了秸秆等生物质建材的应用推广,该标准于上世纪90年代被废止。

  尽管纸面草板已有的国家标准被废止了,但吴冬平始终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还是一门心思琢磨起秸秆类生物质建材来。难题,是障碍,往往也是最好的出路。既然是防潮、防虫尤其是防火技术遇到了问题,那就先一个一个解决掉这样一些问题。为此,吴冬平专门成立了一家科技研发公司厦门众知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经过6年时间的研究,终于成功地研发出了一系列新型防火、防水材料。

  水性透明木材防火漆,可用于木屋内外墙面装修用的木挂板表层喷涂,既可防火又兼装饰漆;可用于古建筑的木材表面喷涂防火,高透明度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高防火性能高度透明的防火漆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水性(干粉)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漆,可用于钢结构建筑的表面防火涂层,水性干粉型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属国内首创。水性植物秸秆防火液,采用这种防火液浸泡或喷洒稻草、麦秆、茅草、木屑刨花、废纸制的蜂窝纸等,经过处理的生物质废弃材料的防火性能基本不燃烧。用这些生物质材料可制造成生物质建材。“应用这些材料生产出的生物质建材,可从根本解决上述技术难题”,谈及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吴冬平如释重负地长吁了一口气。

  为检验产品的应用效果,吴冬平于今年6月设计了一场实景模拟。在公司总部搭建了两栋木结构房屋,一栋使用市场上常用的普通涂料涂刷,另一栋则涂刷众知化工研制的新产品。在现场专家和媒体记者的见证下点火后,涂刷普通涂料的那栋房屋,很快便在熊熊大火中烧成了灰烬,而使用众知化工研发产品的那栋木屋,却依然安然无恙,且仅仅隔着一层木板的坐在屋内饮茶的人并没有感觉到异样,证明产品在保温、隔热、隔音方面效果良好。

  该模拟实验后不久,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了该公司的研发基地,吴冬平用喷涂过该公司产品的秸秆等生物质材料现场演示了产品在防止火灾阻止燃烧、保温隔音等方面的良好性能。他表示,生物质建材有着天然的保温隔热、隔音性能,加入了防火液处理就具有防火性能,兼有防腐、防虫性能。用生物质材料制造成的板材,在板材外露表层喷涂上众知化工研发的防水涂料,水分和潮湿空气很难进入,进而达到既防火又防水效果。公司自主研发的防火和防水涂料复合生产的生物质板材,可用于木结构建筑、钢混框架建筑及钢结构建筑的围护结构墙体、地面、楼面和屋面的保温隔热、隔音的填充层。采用生物质建材为墙体围护板和保温隔热填充层,可大幅度减少建筑物使用期间的能耗与碳排放。用2层6厘米厚的生物质墙芯板,墙总厚度为22厘米的墙体板,其传热系数小于0.7W/(㎡K);用3层6厘米厚的生物质墙芯板,墙总厚度为28厘米的墙体板,其传热系数小于0.5W/(㎡K);用4层6厘米厚的生物质墙芯板,墙体总厚度为34厘米的墙体板,其传热系数小于0.3W/(㎡K)。

  不过,技术的转化效果,最终还得靠产品的实际应用情况说话。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吴冬平将利用上述技术生产的生物质建材产品率先用到了自己的老本行木结构建筑领域中。

  跟木结构建筑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吴冬平,自然深谙木结构建筑推广缓慢的重要的条件。“现阶段推广木结构建筑的一大难题,便是成本问题。如果能在不降低木结构建筑品质基础上,将木结构建筑的造价降到同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同一水平甚至更低,必然会大幅度的提升木结构建筑在新农村建设或农村危险房屋改造中的接受度。无论是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房居住舒适度的提高,还是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贡献,都十分利好。农民自建房降低的工价以及高品质低成本的生物质建材的应用,便能实现这一点”。

  为此,吴冬平汇聚众知木结构的研发能力,创新研发出一种模块化的适合农民自建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就地取材就可以获得木结构建筑除主体框架结构以外的建材,而且可工业化生产,组建产业链。他还将这种模块化的自建房技术编成了一句顺口溜:三梁三柱一张板,两框两檩一栋房。目前,众知木结构慢慢的开始同主营木结构建筑并参与制定了多项轻型木结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成功打造了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文盘”牌名牌产品的三明市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大田县广联木业有限公司联合推广这一技术成果。在“品味自然、融归自然”的规划设计理念指引下,生产出的“圆梦木屋”系列新产品在防火、防震、环保、保温、隔音等方面的性能表现突出,还能够多次拆装、重复使用,便于异地迁移。

  尽管吴冬平找到了将秸秆等生物质材料变成建材的可行之道,而且在木结构建筑方面尝试应用的效果良好,但单凭某一或某几家企业的行为,对于数量庞大的生物质建材原料而言,利用率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当他看到今年9月22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15]2154号)时,不由眼前一亮,尽管该政策只是针对城市,而非具体的企业或项目,但“循环经济”一词,还是令他思路大开,决心谋划一场更大的“战役”围绕循环经济发展高品质生物质建材、构建绿色建筑的新兴产业。

  虽然已有两部委联合发文明确“支持利用农作物秸秆、竹纤维、木屑等发展生物质建材”,似乎为生物质原料及产品打开了一片广阔天地,但在具体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却并非易事。任何一个行业或产业的发展,没有国家政策的鼓励引导不行,如果鼓励引导的力度不够,还必须得遵循市场自身的规律,跟秸秆回收得不到农民积极做出响应的道理如出一辙,要想赢得市场,那就得让参与者觉得“划算”。

  如何让生物质产业链上的所有参与者都觉得“划算”,从而主动积极地去参加了、乐在其中,这才是吴冬平最关心的事情,“被动的力量远不及主动参与,说句大白话,心甘情愿才是发展生物质建材产业的最大驱动力,首先得有原料保障”。要让原料拥有者农民觉得“划算”,必然要提高现有的秸秆等生物质建材原料的回收价格。虽然提高原料价格,但生物质建材的成本还是可控的。应从薄利多销入手,推进大量应用。在生物质建材尚未得到普遍应用的阶段,只能把盈利因素先搁置。同时,努力把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其它的成本控制好。“节省成本”,这恐怕是所有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任何产业发展到某些特定的程度后,在保证产品的质量的前提下,节省成本都非易事。吴冬平再次将目光锁定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大众、万众,其实都是在号召集团作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前,单打独斗往往是自绝生路”。他决定另辟蹊径,以全产业链为“经”,以循环经济为“纬”,构建出一套全新的“六个零”经营理念:

  零工厂(不新建工厂,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制造自己企业所需的产品,技术在短期内能突破。)

  零设备(利用上下游产能过剩企业的工装设备生产所需产品,实现社会资源有效循环利用,可大幅度降低固定资产投资)。

  零流动资金(依托上下游公司制作所需产品,产品出厂前的资金由生产企业自理,只需支付部分订金或只需下单)。

  零库存(通过预期订单和安全库存及物联网或互联网集合上下游产业链上各种产品、原材料的库存和流通过程中的数据,刚性调整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协同期及质量的保障)。

  零零售(因为所生产的产品或销售的商品,都有特定用途,有独立应用项目或市场,有专业订货平台,有专门物流系统)。

  刘卫民对此表示,“六个零”经营理念用市场配置的方式对产业上下游进行无缝对接,带动全产业链“万众创新”,这样的理念首先值得鼓励,而且运用到生物质建材上,为解决现实问题(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建材行业的高能耗)提供了一种可行之道,尤其是在节能减碳和生物质建材的应用方面能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要从全产业链的高度,做好产业上下游的衔接协调,做好应对因生物质建材原料季节性波动可能引发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连锁反应”。

  对于白手起家成功打造了国内主营休闲家居和木屋及构件的首家上市企业--木村美丽家园控股有限公司(港股代码:01237)的吴冬平而言,“六个零”经营理念,其实只是他的生物质建材战略版图上的一个支点。伟大的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生物质建材,便是那个“支点”,而他欲撬动的“地球”,便是产业集群构成的循环经济。“就是把原各自为战互不交集的企业整合为互融的产业集群,这本身就是一种循环经济,把安全防护产品推广到各类建筑和装修行业中去,形成高性能防火的建筑群落,建设安全民居。这也是做到六个零的前提”。

  吴冬平为记者详细描述了他构想已久的产业集群宏图及推广发展路径,他为自己制定了三条总体目标:

  (1)围绕农林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产生的废弃物与山东烟台金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研发“植物秸秆板”和“再生蜂窝纸板”,利用公司具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降火神”(防火、阻燃)、“天陶”(防水、防潮)系列水性环保型高性能新型建筑材料;引进创新团队改造、整合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的富余产能及其工装设备,研制出一系列生物质绿色建材和安全建材的系列新产品,打造生物质建材、安全建材、木结构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大产业;

  (2)研究设计并倡导生物质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推广“以生物质建材作为墙面、地面、楼面和屋面的围护结构板及填充层;在钢结构、钢混框架结构及木结构建筑中推广使用生物质建材”。导入太阳能家庭电站技术,发展木结构建筑,为实现2020年我国的绿色建筑面积达到50%的目标作出贡献;

  (3)研究和制定“生物质建材”产品的生产技术规范及产品性能标准,打造“生物质建材+家庭光伏电站+绿色建筑”的绿色经济新时代。

  谈及产业集群的社会效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1亿吨,如有50%建筑采用生物质建材,可减少因拆除建筑地面、楼面、屋面而产生的建筑垃圾1.7亿吨。如每年拥有11.5亿平方米的建筑为绿色建筑,每年使用过程所产生的能耗按降低70%计算,可节省能耗2500万吨标煤,减少碳排放1238万吨。1吨稻草或麦秆可生产60毫米厚纸面草板(生物质墙板)55平方米,如有11.5亿平方米的建筑用纸面草板,需用纸面草板92亿平方米,需消耗稻草或麦秆1.67亿吨,占我国植物秸秆废弃物总量的28%。我国每年粮食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约有6亿吨,每年有40%的植物秸秆露天燃烧,产生碳排放量3317万吨,如果减少1.67亿吨稻草或麦秆的燃烧,可减少碳排放2300万吨,并减少大量的烟尘对大气的污染,减少交通和火灾的事故。增加就业人数5000万人。

  责任、远见和战略固然重要,但具体到某一个产业尤其是新兴起的产业而言,越宏达的愿景越难实现,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吴冬平似乎天生是个不信邪的人,属于典型的“想到哪儿,就朝向哪儿”的实干家。当他拿着一纸同廊坊三利木业集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走进我的办公室时,离第一次到漳州他的总部基地采访仅仅数月,他已完成了初步的市场调查与研究并同十余家大中型企业签署了类似的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技术输出和产品生产的深度合作。

  不过,在构建生物质建材产业集群义无反顾的背后,吴冬平也深感“压力山大”,尤其是在资金和政策扶持方面。他和记者说,目前由于企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前期研发资产金额的投入近2000万元,但收益刚起步,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尤其是在产品推广应用方面,尚需较多的资金投入,才能达成本项目的预期目标。产业整合急需技术提升,也需要更加多的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生物质建材应用在绿色建筑中,迫切需得到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安部消防局、农业部、环保部、金融机构等部门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比如对新型防火建材和生物质建材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及时进行个案、特案认证,对符合防火安全性能的产品能给予3C认证。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企业利用生物质建材等。对生物质建材生产企业给予专项贷款支持。“尤其是国家标准的缺失,若能尽早制定相关的国家标准予以推广应用,将成为构建绿色生物质建材产业集群的最大助力,也必将大力促进生物质建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针对生物质建材国家标准一事,何任飞表示,国家鼓励生物质建材的应用推广态度明确,但在具体的某类产品的研发技术和市场推广方面一定要审慎,性能检验测试、常规使用的寿命等诸多因素都必然的联系着建筑工程质量。新产品的应用推广可从两方面入手:有标准的,可以立即进入市场推广;没有标准的,能采用组织专家单独“一事一议”,专家论证通过后,就可以在单一的项目上使用。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往后编辑标准累积经验。产品在通过生产检测后的使用阶段还可能出问题,都没问题了,可靠近某一类标准。没有类似标准可靠,就得自己编标准,过程相对较长。而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标准规范处处长吴路阳介绍,工程建设标准应严格按照今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做调整和改革,强化强制性标准的制定,优化推荐性标准,培育团体标准。

  针对产品质量标准制定一事,记者正常采访了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标准质量部主任刘建华,他表示,生物质建材领域很宽泛,种类很多,可以针对具体的某一类产品先行先试,先制定行业标准。立项、产品研制、工程应用等条件成熟前提下,行业标准一般一年左右能出台,国家标准相对耗时较长,大概在两三年左右。

  无论现阶段的制约因素有多少,对吴冬平而言,他的心中,已经勾画好一幅生物质建材产业集群的“中国梦”,且已踏上逐梦的征途。这,或许才是创新精神的内在核心:前路艰险,义无反顾!

  ■本报记者刘宏伟北京、山东烟台市、河北廊坊市、福建三明市、漳州市综合报道

  主办单位: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管单位: 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凯旋大厦A座4层(100120)电话 E-mail: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