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芯病终于去掉了 中国“笔尖革命”攻克最后几毫米

发布时间:2023-08-29 作者: 哈希游戏官网

  太原钢铁(集团)公司10日正式对外宣布,历时5年攻关,由其研发生产的圆珠笔笔头用不锈钢新型材料近日成功应用于国内知名制笔厂家,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与进口产品水平相当。

  专家介绍,笔头上不仅有小“球珠”,里面还有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得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笔尖的开口厚度不到0.1毫米,任何一个小偏差都会影响笔头书写的流畅度和常规使用的寿命,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

  经过国内知名制笔企业实验室近千次的极限测试,用太钢原料产出的笔芯实现了不同角度下的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不断线。

  “太钢集团终于造出圆珠笔头 有望完全替代进口”的消息传出,朋友圈立即被刷屏,特别是为去产能下的钢铁行业乃至中国制造大大提了口气。

  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我国圆珠笔长期承受缺“芯”之痛。2017年1月10日,太原钢铁(集团)公司正式对外宣布,成功研发“笔尖钢”,百亿支圆珠笔有望安上“中国笔头”。

  这意味着,历时5年攻关,笔头用不锈钢材料的国产化、自主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人们期待,有更多创新破解“小不点儿”的缺芯痛。

  “我国终于能制造自己的圆珠笔尖了。”从无到有,“笔尖革命”折射出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诸多启示。

  当今世界制造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谁掌握了核心技术和材料,谁就能赢得先机。“笔尖革命”成功背后蕴含着经济转型升级的大道理——提信心,聚能量,克难关,攀高峰。

  要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需要的不单是科研攻关。“笔尖革命”取得突破的背后,不仅是人才、材料和技术的竞争,更是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制造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正全力构筑利于创新的市场秩序和制度,为公司可以提供系统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市场提供试错容错的机制。企业应该乘势而上,把中国制造推向更高端。

  “笔尖革命”的成功提示我们,企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方向,就在仍被别人垄断的供不应求的核心技术上。

  小小圆珠笔尖的研发成功,折射出中国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曙光,也启示我们更坚定地走好中国制造爬坡过坎新征程。

  2015年11月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制笔大王”贝发集团总裁邱智铭提到了一支圆珠笔的制作的完整过程,坦承国内缺乏高端制造设备这一现状,导致生产圆珠笔的设备至今仍靠瑞士进口的现状。

  一向有“中国制造”情结的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当即许下承诺:“一年之后,这种设备我负责交给你。”这是她和雷军“10亿赌约”之后,第二个让她成为网红的赌约。

  一年后的上个月25号,在央视《对话》栏目中,董明珠首次回应了“圆珠笔赌约”。

  董明珠表示,“我们大家可以造很好的飞机,可以有很好的科技,但是你再回头看我们的技术材料,核心技术不在我们这儿。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真正顶级发动机依然不在中国人手上。”

  “会议完了以后,半个月以后到他们企业,我带了一个团队过去,我说我来看看。结果我们给他做了很多的改造,自动化的改造,一些设备工艺改造我们都做了,也合作得很愉快。但是最重要就是笔芯那个设备我们没做成。没有做成不是因为我做不成,是因为他们的材料我没有”,董明珠在节目中说道。

  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在此之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中国在制笔核心材料之一的笔尖钢上,却长期高度依赖进口。我国每年需要用每吨12万元的价格进口1000多吨生产笔尖的特殊钢材。

  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制造”的质疑:为何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们没办法实现一个小笔头的自主研发和生产?

  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李建民和记者说,笔头加工制作精密,为保证圆珠笔书写流畅、耐用,要求笔头所用不锈钢一定要具有优异的耐蚀性、耐磨性和易切削加工性。而只有严控特殊元素含量、轧制、拔丝、热处理等每一个环节,才可以做到性能最佳。

  微量特殊元素的最佳配比设计和精准添加技术是笔头钢的核心“奥秘”,也是国外企业的绝对“机密”。就像我们生活中使用糖精一样,多加一点点就太甜,少加一点点就无味。

  李建民说,在没有一点参考的情况下,太钢科学技术人员自主摸索、反复实验,开发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实现了笔头钢的“零突破”。

  据记者了解,国内主要的制笔企业慢慢的开始使用太钢生产的笔头钢,目前看,质量完全达到进口水平,价格明显低于进口产品,在未来两年有望全面替代进口。

  事实上,中国钢铁企业过去不产“笔头钢”,并非完全出于技术难度;更为关键的,是认为“造不如买,成本过高”,其中的“经济账”没有算清楚。

  有钢铁企业曾向记者坦言,中国目前每年需要的“笔头钢”仅1000吨至1500吨,相当于一个5米见方的钢坯大小。按照一吨12万元的价格,国内市场总量还不到2亿元,这点利润微不足道,其中要投入的研发成本却十分巨大,企业动力明显不足。

  即便是“中国笔头”成功研制、并红遍全网后,仍有不少人质疑,中国没必要什么都自己生产,为一个小笔头付出高额研发投入“不划算”。

  对此,李建民回应说,企业行为肯定都要考虑盈利。如果成材率低,用户使用的废品率高,生产难以保持一致性,那么投入产出比势必有问题。但太钢有自己的技术诀窍和特色生产优势,可以轻松又有效控制成本、产生利润。

  “只盯着国内笔尖钢市场,有些目光短浅。”李建民表示,易切削不锈钢材料应用较为广泛,笔尖只是其中之一。印刷机上的小零件以及轴类、电子类、小马达类产品都要用到它。除满足国内使用外,通过加工直接出口,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是很广阔的。

  在笔头前“破解”难题的圆珠笔小钢珠,即直径0.5毫米至1.0毫米的碳化钨球珠,目前我国不但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大量出口,成功占领了全球制笔材料的高精尖市场。

  能力到位了,对相应的一类技术都能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成为某一块的标杆企业。这不仅对企业自身有好处,对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也大有裨益。

  太钢集团董事长李晓波直言,既然圆珠笔头有市场需求,就能够尝试生产。企业应从中举一反三,真正在提升产品品种、质量和供给能力上下工夫,以满足大家日渐增长的需求。而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所在。

  太钢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由其研发的圆珠笔笔头用不锈钢新型材料目前已具备了批量生产供应、逐步替代进口的能力。下一步将在现有基础上,逐步优化全线工艺,提升关键技术质量指标水平,加快实现材料的品质性能的稳定可靠和规模化、商业化生产。

  记者11日还从太钢集团获悉,我国不仅首次实现了笔头钢的批量生产,而且正在开发更为环保的国际顶尖无铅笔头。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