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0年1月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3所的前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第四设计部在北京成立至今,803所已历经整整一个甲子。六十载风雨兼程,六十载岁月洗礼,803所始终与祖国的航天事业同奋进、共命运。
如若回溯,803所的历史很久远。那时候,中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红旗一号”和“东风一号”正在研制,一切尚在开端……
1960年,803所的前身——国防部五院二分院第四设计部在北京正式成立。它有两项很重要的任务——研制我国第一枚“1059”地地导弹陀螺仪和第一枚“543”地空导弹无人驾驶仪。而随后的1961年,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正式成立,上海仪表厂是其下设的4个骨干工厂之一。两家单位的命运因共同的强军报国使命而紧紧联结在了一起。在他们的共同协作下,在国内相关单位的支持下,“红旗一号”无人驾驶仪研制成功,其首台样机还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的肯定和勉励,该型号产品于1964年12月正式定型。
1965年,依照国家统一部署,由第四设计部无人驾驶仪部分组建的七机部二院22所从北京集体迁往上海。服从命令听指挥,全所人员脱下军装,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便完成了400余名职工和1630台(件)机床设备的搬迁壮举,并在上海仪表厂的援助下,于其北部厂区安顿下来。
据梁晋才院士回忆,整支队伍挥师上海,新的体制模式、新的工作环境、新的生活状态都让他们感到陌生,但他们心里装的更多的是国家利益,是集体需要。南北会合后,双方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后续导弹型号无人驾驶仪的研制中,有力支撑了我国防空装备体系的起步。
196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新建上海航天基地。借此契机,在上海站稳了脚跟的22所和上海仪表厂一起肩负起了更多的使命:凭借风暴一号火箭和长空一号卫星控制管理系统及核心单机产品的成功研制,在宇航领域扬帆起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在经济建设大潮下,803所不等、不靠、不要,向市场要资源,通过“以民养军”克服了军工投入有限、人才青黄不接的挑战。该所大胆引进投产了我国第一条完整的导电塑料电位器生产线,并研制成功航天技术转化产品“精密导电塑料电位器”。基于该技术开发出的汽车点火器、汽车分电器、汽车位置传感器等产品,更使803所顺利跻身汽车传感器领域。
即便受到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803所航天报国的初心并无丝毫动摇,凭借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参加完成我国第一代中近程防空导弹研制任务,铸造我国中近程防空之盾;同时,成功研制我国第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更争得了新一代产品的研制任务,慢慢成长为该领域的“领头羊”。
世纪之交,一系列国际事件坚定了中国加快国防装备发展的决心。航天事业迎来了机遇,803所也加快了发展步伐。该所不仅迈入卫星控制管理系统研制领域,完成了风云一号、风云三号卫星控制管理系统的研制,还参与到载人航天工程这一国家重大任务中,奠定了在国内航天控制领域的核心地位。
2009年7月22日,原803所与812所(1997年1月,原上海仪表厂与厂属812所实施厂所分离,812所独立建制)合并组建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代号803所。历经四十九载风雨相伴,两所终于强强联合,一跃成为国内涉及领域最广的航天控制管理系统研究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的批准立项,803所勇担控制管理系统及相关核心单机的研制工作。团队采用了1553B总线、双八表捷联惯组冗余等先进的技术;自主研发的光纤惯组性能优良、成熟可靠;国内首创的高压煤油直接引流伺服系统不仅应用于长征六号,更应用于现役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有力保障空间站建设、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任务。
2014年,803所以入驻闵行航天城新区为契机,积极布局提升能力,建成多项国内先进的设计、仿真、制造和测试条件,形成“一城一走廊四基地四中心”的能力布局;遵循无纸化转型、价值链协同、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着力打造以“智能管理、智慧研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能验证、智能保障”为特征的智慧研究所;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构建“面向应用、专业支撑、多域并举、研产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成4个省部级创新平台、14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和1个海外研发中心,与1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型号装备领域,803所系统构建了从超近程到远程的飞控能力,红外制导已从单元调制、多元扫描发展到凝视成像体制,产品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在航天运输器领域,803所承担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上面级等研制任务,累计参加发射146发,长征六号火箭“一箭20星”实现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多星发射上面级高可靠自主控制技术国内领先;在卫星领域,803所承担了气象等系列卫星研制任务,全面掌握低中高轨道和深空探测等各类型航天器控制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在轨编队控制、复杂卫星高精高稳姿态控制、快速姿态机动等关键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在载人航天历次飞行任务中,803所研制的控制驱动类产品性能可靠、表现优异,并扎实推进探月工程三期和空间站等重大工程任务。而在即将实施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803所更是勇挑火星环绕器GNC系统的研制重担,在相关任务环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该所同步打造形成的星敏感器、惯测组合、控制力矩陀螺、反作用飞轮、电推进系统等核心产品系列,性能与国际同种类型的产品相当。
继2011年成立上海新跃联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后,2015年年底,803所将“仿真测控”和“光纤陀螺”两块业务注入联汇公司,目前已形成汽车电子、仿测装备、惯性仪表三大产业板块,新跃牌各类位置传感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新跃牌税控收款机更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产品。
2018年8月,集团公司召开第七次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达成目标、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的发展要求,以及建成世界一流航天公司集团和有效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发展目标,并对深化改革作出部署。
聚焦专业所产业集团建设目标,803所系统推动“面向产品的科研生产模式转型、面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经营模式转型、面向应用的技术创新体系转型”,实现了从“任务完成型”向“能力效能型”的跃升发展。
该所主动应对高强密度任务新常态,通过“专业整合、研产结合”聚集专业优势,搭建起“7个事业部+2个研发中心+1个信息中心+3个制造试验平台”的科研生产组织架构,并通过机制创新、放权赋能激发自主经营活力,研制生产效能大幅增强;将质量融于匠心,通过搭建“四梁八柱”的产保体系,推动质量管理从精细向精益升级,产品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不断提升。
803所专业建设硕果累累,形成以飞行控制、光电探测与制导、惯性测量与导航、伺服驱动与控制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拓展了空间光电载荷、空间推进等新兴专业领域,空间飞行器GNC技术、星敏感器、半球谐振陀螺等产品正向“世界一流”迈进。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803所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先后参股上海爱信诺、昆物新跃等4家公司,健全产业集团架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营业收入和利润快速地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持续向好,呈蒸蒸日上态势。
与共和国共奋进的60年里,803所从始至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科研生产中心任务和改革转型工作顺利完成。该所党委书记梁浩宇表示:“作为航天研究所,我们始终践行‘没有离开中心工作的党建和没有离开党建的中心工作’理念,不断深化‘三三五’党建体系建设,切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领导作用,将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高水平发展的不竭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803所将深入贯彻落实习‘8·26’重要批示和集团公司第七次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坚持创新驱动,深化融合发展,加快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在‘十四五’建成最具综合优势的控制管理系统研究所和产业集团。”刘付成话语铿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