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华硕ZenFone 10之后,小米14是最近一年时间里,另一款让我非常心动的手机,尤其在见到真机之后,对它的喜欢更是超越了ZenFone 10。小米14机身小巧,握持手感和单手操控体验都很出色,极致简约的风格,没有一点花里胡哨的点缀,主打的就是一种纯粹。如果近期让我选一款主力机的线在我心里是能排进前三的选手。正巧我手边就有一台粉色的小米14,都说Pro版看堆料,标准版看品质,今天我们就把它拆了,看看这款全新的小米数字系列标准版,用料做工和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下面真正开始拆解,关机后取出底部的SIM卡托,外沿和镂空挡板为金属材质,包裹有塑料框架,边缘黑色橡胶圈起到防尘防水的密闭作用。
对手机后盖加热3分钟,用金属薄翘片在边角处打开一个突破口,换塑料翘片,一点点扫开四周封胶。这应该是我近期遇到过后盖最好拆的手机了,除了边角的加固位置,剩下基本没费什么劲。
后盖之所以好拆,是因为四周一圈点胶并不是非常宽,粘胶偏柔软,非常容易清理。
后盖内侧四个边角都增加了单独的点胶位,辅助固定后盖,这些粘胶的黏性,明显要比四周的强很多。这台粉色版小米14的后盖主体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撑起整个后盖的粉色塑料内衬,能够理解为整体框架,二是外面一层完整的素皮。四曲面后盖,弧度圆润,内衬表明产生极浅的凹槽,素皮覆盖在上面,通过大量粘胶固定,从后盖边缘,能看到内衬外沿的包边,跟素皮外边紧紧贴在一起。
后盖整体非常薄,由于塑料和素皮的材质特性,使它有着很强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双手一拧就可以随着弯曲变形。
小米14的DECO有点特别,首先,它没有塑料内衬,从结构来说,就是一个DECO外框,直接装在了后盖开孔上。其次,它既没有采用螺丝+粘胶的双重加固装配方案,也没用单纯的粘胶方案,而是选择了一种新方案,激光焊接+粘胶。这个DECO看起来像一整块金属,实际上也是有结构的,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金属材质的镜头槽,也就是这一个金属质感和光泽度都很强,圆角矩形的主体部分,从表面痕迹来看,应该是CNC加工而成。
另一部分是金属材质的外框,就那个光泽和质感不那么强,还有点微微泛黄的圆角矩形金属圈。它们俩原本是两个独立的部件,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外框边缘密集的圆点,就是激光焊接留下的痕迹。从边缘的缝隙和衔接的痕迹来看,DECO外框应该是通过粘胶的方式固定在后盖上。
对于小米14来说,采用这种设计和装配方式,好处是可以简化DECO的内部结构,在同等的厚度和凸出程度下,可以为DECO内部预留更多的纵向空间,用于容纳后置三摄和配套的元器件,没有中间层占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解手机主体内部横向和纵向的空间压力。相比粘胶工艺,激光焊接更加稳固,密闭性也更强,能提高防尘防水的性能。
相比有塑料内衬,采用双重固定方案的DECO,小米14这种镜头和盖板直接面对金属槽的设计,看着略微有点糙,不过,并不影响功能和使用,也不会对镜头造成任何损伤。因为,所有镜头对应开孔,包括闪光灯开孔位置,都设有泡棉圈,负责缓冲保护。左下角的圆孔对应后置降噪麦克风,中间靠下的开孔对应激光对焦模组,这两个位置同样有泡棉保护。
搞定后盖,正戏就该开始了,内部整体的结构还是小米系一贯的风格,只不过在如此小的机身里,塞进这么多零部件,怎么看都显得有些拥挤和局促。
最醒目的还要数后置相机区域,三颗镜头一看都是硬茬子,尤其那颗硕大的主摄,看着就唬人。闪光灯位于主摄右侧,采用双LED灯珠的配置,它的上方是后置环境光传感器,下方是红外发射器,之前小米手机的红外多数都集成在主板上,放在背部还是比较少见的。
从侧面看,这部分明显垫高了,为的是尽量跟镜头持平,结合正面的布局,猜测下面应该是集成了扬声器。
长焦和超广角镜头之间夹着的,是激光对焦模组,超广角镜头右下方的圆孔对应后置降噪麦克风。NFC线圈从右上方向下,一路贯穿盖板,延伸到左下方,右侧还有一条天线,并向上延伸。盖板中还夹着一块金属板,起到一定散热和连接传导作用。无线充电线圈还是在中间位置,处于电池上方,小米14支持50W无线快充和无线反向充电,线圈内外都覆盖有石墨散热贴,并向上下延伸,其中左下方的延伸到了底部扬声器,还通过粘胶起到固定作用,旁边有一条黑色同轴线穿过,四周边角还能看到固定后盖的残胶。
撕开底部固定的石墨散热贴,拧下盖板所有固定螺丝,慢慢撬起盖板,注意,它的后面还连着一条FPC,断开之后才能取下盖板。
跟之前猜测的一样,盖板上果然集成了一个扬声器,供应商为瑞声科技,1014规格,通过中间的两个触点连接主板,它还兼顾了听筒的职责,左上方类似烟囱的通道,负责向外传递声音。
结合前面垫高的位置,就会发现,这一设计做得很巧妙,既安置了扬声器,又托起了闪光灯、红外发射器等部件,不再是简单的组合、拼接,而是考虑之下的完美搭配。从宏观角度来看,盖板就像是一个中枢桥梁,把它们汇集在一起,做到合理的排布 ,可谓是一举多得,用尽量小的空间占用,解决尽量多的功能和需求,提高这一区域的集成度。
盖板内侧那条最长的FPC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向外侧延伸,串联起了环境光传感器、闪光灯、红外发射器、降噪麦克风、激光对焦模组等部件。
内侧左上方和右下方的触点负责连通NFC线圈,最下面的两个触点对应无线充电线圈,扬声器背面有一块石墨散热贴,上面的L型泡棉对应主摄和前置镜头的BTB,方形泡棉圈对应前置镜头,最下面一排泡棉对应电池、主副板FPC的BTB,有一个位置空着没贴泡棉,后面拆解时会具体解释,中间靠右的两块泡棉分别对应长焦和超广角镜头的BTB,这些泡棉都起到了缓冲保护作用。
主板有一颗单独的固定螺丝,中间靠上位置的小块铜箔覆盖了前置镜头和下方的两个BTB,旁边的红色橡胶圈对应扬声器上延的通道,右边一条白色同轴线沿着NFC线圈的路线,从右上方贯穿到主板左下方,最右侧的蓝色和黑色同轴线连通主副板,电池的两个BTB一左一右连接主板。
依次断开电池、主副板FPC的BTB,以及右侧的两条同轴线,还有一条BTB压在金属片下面,是对它的一种保护,防止跌落时接口断开,所以,之前看盖板内侧时,它的对应位置才没有设置缓冲泡棉,撬起金属片,断开下面的BTB。
小米14前后四摄的传感器跟14 Pro一样,只不过细节参数、调校和功能特性略有不同,5000万像素超动态主摄,光影猎人900定制影像传感器,1/1.31英寸大底,支持OIS光学防抖,等效焦距23mm,相比14 Pro,取消了可变光圈功能,光圈固定在了f/1.6,7P镀膜镜头。5000万像素浮动长焦镜头,三星JN1传感器,这颗镜头应用也十分普遍,很多品牌的主力机型都装配了JN1,支持OIS光学防抖和EIS电子防抖,等效焦距75mm,最近对焦距离100mm,光圈f/2.0。50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用的还是三星JN1,等效焦距14mm,光圈f/2.2。3200万像素前置镜头,来自豪威科技的OV32B传感器,最高支持4K/60fps视频拍摄。
从侧面能够正常的看到,最下面一排三个BTB,和紧挨着的两个镜头BTB基座,包括右上角的两个同轴线接口,都做了叠层垫高处理,而主板整体还是单层设计,PCB很薄,一方面能够最好能够降低纵向空间占用,控制机身厚度,另一方面,单层主板也更利于散热。
考虑到PCB的刚性问题,在主板比较窄和相对薄弱的位置,用金属片做了加固保护。A面所有BTB基座都没有设置橡胶圈或者泡棉圈,这也是小米的一贯传统,防护的任务都交给了盖板内侧的泡棉垫,电容和小的零部件也没有点胶,这样一些方面做得确实不如OV两家细致。同轴线接口旁边,都有对应的颜色标注,白色用的汉字,黑色和蓝色用的是拼音,便于装配和维修时进行区分,避免接错。
撬开主板屏蔽罩,撕下所有铜箔和石墨散热贴,多数芯片上还单独设置了硅脂和导热硅胶片辅助散热。
主板B面印有海力士标识的,是16GB LPDDR5X运行内存,它下面压着的那颗更大的芯片,就是来自高通的骁龙8 Gen 3处理器,左边那颗稍小的芯片,是三星的1TB UFS4.0闪存,右下角那颗是小米自研的澎湃P2充电IC,处理器上方紧挨着那颗芯片,是高通SDR753射频IC,在它右边的屏蔽罩下面,还有一颗高通WCN7851 WiFi/蓝牙芯片。
空出来的中框防滚架上,还能看到残留的硅脂,左下角四个触点对应电源和音量键,周边分布的铜片负责信号溢出,圆形红色橡胶圈对应顶部麦克风,前置镜头的位置有泡棉圈缓冲保护。左下方有一小块PCB,印着“COMPEQ”的标识,撬起之后能够正常的看到,背面集成着环境光传感器。
视线转向下方,拧下底部所有固定螺丝,撬起音腔盖板,注意背面边上还有一块小板,连着黑色同轴线,别拽断了。
跟主板区一样,底部的盖板内侧也设置了多个泡棉垫,音腔是来自瑞声科技的1115K,通过2个触点连接副板。
依次断开蓝色同轴线、指纹识别模组、主副板FPC和屏幕的BTB,撬起取下副板。
PCB供应商为胜宏科技,它是一家专门从事高密度印制线路板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总部在广东省惠州市。副板上的BTB基座同样没有泡棉圈,电容也没做点胶处理。
整个副板的造型和布局跟14 Pro差不多,都配备了2个麦克风,加上主板区的2个,也就是说,小米14采用了四麦克风的配置,为出色的收声效果打下了硬件基础。它跟14 Pro的区别大多分布在在USB接口,防尘防水胶圈肯定是有的,只不过小米14把接口集成在了副板上,另外,接口标准和传输速率也不同,小米14是USB3.2 Gen 1标准,传输速率为5Gbps,14 Pro配置高出半格,采用USB3.2 Gen 2标准,传输速率是10Gbps,正好相差一倍。但是,对比上一代小米13的USB 2.0,绝对是大跨步提升。
这里顺便说一下接口标准升级的问题,之前市面上大多数手机的接口还停留在USB 2.0标准,它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之一就是成本分配和实际利用率的拉扯,现在Android用户的使用习惯跟十几年前是不一样的,早期用户会经常在手机和电脑之间传输数据,USB接口的利用率相比来说较高,而现如今,用户基本脱离了有线数据传输,多数情况下都是利用互联网下载、云端调用或者WiFi网络互传等方式传输数据。你可以回想一下近几年自己用手机的情况,也可以问问身边的人,他们有多久没用数据线连接电脑传输数据了,估计大多数人一年都未必会用一次,甚至,手机用到淘汰,可能都没连过电脑。即使利用数据线 Pro的一倍速率差距,还是跟USB 2.0的速率差,只有传输单个大文件,或者数量庞大的小文件时,才能感受到明显差别,如果只有几十上百兆,普通用户是注意不到差别的。所以,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厂商就会权衡,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是优先升级接口的数据传输速率,还是优先快充速率,答案显而易见。另外,还有一点必须要格外注意,你以为接口标准升级到USB3.2,就能享受对应的传输速率了吗?太天真了!想要提高传输速率,不光接口要升级,数据线也要升级,要搭配USB 3专用的数据线 Pro包装盒里标配的数据线传输,也就是说,想提速,还得自己花钱买线,这部分信息,小米官网并没有隐瞒,只不过备注提示小了点,我估计大多数人看参数的时候都不会注意到下面还有这样一行小字。看到这,可能有小伙伴会问,为啥不直接标配USB3的数据线?因为……得加钱!跟“接口标准升级难”的原因一样,依旧是成本分配和实际利用率的拉扯问题,说到底,还是钱。试想一下,接口标准升级都等了这么多年,那标配USB 3的数据线,还要再等多久呢?
拆解继续,振动单元通过粘胶固定在底部框架,用镊子撬起取下,它来自瑞声科技,型号为ESA0809,比ELA0809要稍微厚一点。
旁边的指纹识别也用了粘胶,还有两个限位柱,拆的时候不能太用力,小米14的屏幕指纹用的是短焦镜头方案。空出来的框架上,出声孔位置有密闭橡胶圈,两个麦克风的位置都有缓冲泡棉。
电池采用易拉快拆设计,按照图示撕开胶布,向上一提,很轻松就能把电池取出来。
它采用单电芯双接口方案,近期小米和Redmi的中高端机型差不多都是这个方案,上方封装着一条细长的PCB,内置一颗小米自研的澎湃G1电池管理芯片,右上角那条细细的红线,是NTC温度传感器。电池容量4610mAh,比小米13多了110mAh,比小米14 Pro少了270mAh,从续航角度来说,14 Pro的优势并不明显。它的制造商为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从背面标注来看,其电芯供应商为ATL,也就是宁德新能源。
到这里,小米14的拆解就基本完成了。作为新一代小米数字系列的标准版,从它身上我们正真看到了,产品定位和内部ID设计之间的相互推动和相互促成。
小米14的每个部分都体现出了对空间占用的严格把控,从后盖到DECO,从盖板到主板,再从音腔到副板,都在尽可能的提高集成度。从正向来看,这是由14的产品定位决定的,它的定位是小屏旗舰,“6.36英寸黄金尺寸,极窄视觉四等边屏幕”,这些既是主打的卖点,也是为小屏旗舰定位服务的配置。
定位选好了,相当于画了一个框框,它推动了结构工程师去完成这个题目。而从反向来看,正是因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部分,一起努力和推动,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三围尺寸和舒适的握持手感,成就一款经典的小屏旗舰,销量数据和用户口碑就是最好的证明。
通过拆解显而易见,小米14和14 Pro的内部结构、ID设计、用料做工都非常接近,差距拉得并不大,从购买角度来说,我觉得小米14更有性价比。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身为标准版的小米14做得足够强,它是一款综合表现出色,无显著短板的旗舰机。第二,身为加强版,小米14 Pro的提升,在各种日常使用场景里,带来的实际加持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很多情况下都用不到,这就显得很尴尬了。简单概括就是,无论性能、功能还是体验,小米14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都足够用了,14 Pro的大部分加强,都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并没有质的提升,这次的标准版堪称超值,而Pro版只能说是勉强合格的小幅加强版。对此,有网友戏言,苹果的策略是,Pro版各方面都用最好的,然后再用精准的刀法出一款标准版,小米这次恰好相反,标准版直接拉到顶配水准,然后再“萝卜雕花”,做一些小幅升级,搞一个Pro版出来。一番对比过后发现,唯一能影响这两款手机购买决策的,就只剩下屏幕了,我认为这是它们俩差别最大的部分,也是唯一不可以忽视差距的部分(这里画面直接放对比图表),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小屏,也不可能任何一个人都喜欢直屏,再加上分辨率和玻璃盖板的差异。所以,在实际购买过程中,这两款手机二选一,直接看屏幕就行,对大屏或者曲面屏有偏爱的,选14 Pro,对它们无感的线就行。
老规矩,结尾聊一个拆解相关的话题,这期要说的是前面提到过的激光焊接。目前,采用这种焊接方案装配DECO的Android手机还不多见,我接触到的只有小米14和小米14 Pro。最近几代iPhone的镜头盖,也采用了激光焊接技术,只不过,由于手机整体的结构和ID设计的差异,具体的装配细节略有差别,比如iPhone 15,它的后盖整体框架为金属材质,镜头盖通过激光焊接技术固定在框架上。虽说激光焊接DECO的手机不多,但这种焊接技术,早已在手机上普遍的应用,近几年的手机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比如负责天线信号溢出的弹片和触点,中框金属框架上的零部件、螺丝位,金属防滚架上的零部件,以及USB接口,很多都是通过激光焊接完成的,在iPhone上更是随处可见,大到中框焊接,小到卡扣焊接,用的都是这项技术。现在很多大型手机维修店,也都采购了激光焊接设备,主要是维修iPhone时使用,比如前面提到的镜头盖更换,铝合金中框和不锈钢片焊接,还有近两年比较火的iPhone电池移植电芯,都是通过激光焊接完成的。